共享資源vs.共享經濟-與其擁有,不如共享

瀏覽數:7141


  今年初,我因右腳踝開刀輾轉從「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借到需要使用的輔具「腋下拐杖」,當下即刻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也安然地度過腳踝需打石膏以致行動超不方便的三個月。我既沒花時間及金錢去採購輔具,也避免了使用輔具後可能佔據家裡空間並成為閒置資源等的問題,這時我儼然成為「共享資源」機制下的受惠者,心中除了感恩外並且對資源共享的概念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其實,人與人早就有「共享資源」的概念及行為,回想起就學階段在開學前會光顧的二手書書店、課後分享的筆記、畢業後房舍的分租、現在每天上下班會搭乘的白牌遊覽車、隔壁新手媽媽正討論的嬰幼兒衣物交換及傳承、或是遍滿街跑的U-bike等皆賦有共享的概念,仔細推敲有些是免費分享,有些資源則只要付少許的費用即可一起享用。於是很想探究「共享資源」與近年來熱門的「共享經濟」議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共享經濟」原始的概念是利用網際網路,使閒置的資源能更廣泛的分配到有需要的人手上。然而,當共享遇上「經濟」2個字,在字裏行間隱約包含著市場經濟(商業組織)的「營利」行為,即以獲得報酬為主要目的,其顯然是取代「共享(分享)」的本意。據資料顯示,透過電子平台媒合的「共享經濟」,目前從房屋、物品、技能到時間分享等革命性的發展,已逐漸面臨到各種挑戰及現象,如:

  • 利用閒置資產類的(Airbnb)交易分享,平台很快就出現了專業的收租者,
  • 二手物品類的交易分享,但出現向搜尋的消費者推銷的卻是全新的物品,
  • 技能或時間類的媒合勞務交易分享,浮現出無法控管服務品質的諸多現象。(引用資料4)

  反觀,在人之間早就存在的共享資源,其著重的精神是「分享」的這個動作,強調的應是一種非商業(非營利)的動機或行為、著重於閒置資源的分享或是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嚴格來講「共享資源」與這一波「共享經濟」的潮流所呈現的模式有著顯著的不同。從而促使我想進一步探尋,是否有哪些共享模式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

  • 高齡照顧存本專案:

  台灣人口老化伴隨而來扶老比持續攀升,即便政府推出修正長照2.0計畫,據統計台灣失能老人採取「家庭照顧」模式就佔65%之強,造成需要看護及長期照顧問題成為嚴重的負擔;為因應照顧人力不足的問題,此專案推出的核心目的之一,即志工的服務時數可永續存取,為自己或親友儲存未來的照顧資源。

  • 台灣雲端書庫:

  本案為台灣公共圖書館電子書借閱新模式的服務平臺,提供市民可同時借閱同一本書,全年無休、24小時開放借閱的便利環境。市民的借閱費由市政府支付,借閱費則回饋給作者和出版社,保障作者和出版社的合理收入;這不但造福市民讀者,也照顧了作者、出版社及通路,成就了閱讀產業的健全生態系統,並提供了共享資源的正向循環。

  • 享福食(Foodify)App:

  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系的國際學生,利用科技設計出分享平台,不管是食材、平板電腦、登山杖、露營帳蓬,甚至是共餐,都可透過分享平台發布資訊,免費或很便宜地分享出去,讓資源循環不浪費,達到共享目的;也是將資訊科技融入生活,用科技來解決生活大小事的正面案例。

  •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

據統計,台灣一整年浪費的食物高達兩百多噸,相當於可以供應,數以千計弱勢家庭一整年的食物需求量。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將來自全省各地量販店、食品製造商、超市大賣場、公司行號、甚至個人捐贈的愛心糧食物資,進行妥善整理分類後,即時分配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中;賦予那些包裝完整卻有可能被浪費報銷的食物更完善利用、更有意義的價值。

   以上,為列舉近日在網路搜尋到的相關共享案例,經初步的瞭解後深感,若撇開營利行為的「共享經濟」跟「共享資源」其實是兼具正面價值的;並欣然的發現,台灣現階段在共享議題上著實已累積出許多能量與資源。因此,不禁連想到如何應用各方共享資源的匯聚,使人類面臨的空污、生態危機、環保及人口失衡等諸多共同的困境,能因資源的共享而日趨減緩,亦是值得期待的議題。

 

【引用資料】

  1. 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官網
  2. 共享經濟才剛開始,大部分服務業都會被顛覆/李開復
  3. 共享經濟:改變全世界的新經濟方案/天下文化出版
  4. 全球共享經濟趨勢: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
  5. 「高齡少子化」讓「長照風暴」即將來襲,專家重點分析給你聽!
  6. 用功德說支撐的長照2.0,符合你的需求嗎?
  7. 佈老時間銀行-高齡照顧存本專案
  8. 清大外籍生開發分享平台 吃喝玩樂資源不浪費
  9. 啟動一場珍食的旅程吧!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