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該如何在「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政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瀏覽數:4883


一、一場被強迫參與的競爭

  隨著新政府上台,對中國市場的熱度似乎稍有消退;對中國的投資也因其經營成本日益提高而轉向東南亞新興國家。投資或許可以轉移,但競爭卻無法避免,台灣未來可能爭取的新興市場,早就被囊括入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中,就連過去電腦硬體的主要外銷地區—歐洲,也將成為新戰場;而這些新戰場的競爭規則,對東亞一帶來說就是「中國製造2025」,其實這不是中國單一國家所制定的競爭方向,全世界都在走,只是用不同的名稱,德國工業4.0、美國製造業再興,追求的都是同樣的事情,所以未來台灣製造業只要想往外走,就得參與這一場競爭。本文用中國製造2025的角度來談,原因有二。其一,在東亞與東南亞市場(含外交)話語權強大;其二,該區域中有競爭本錢的日本、韓國,沒有像其一樣對外發布的明確主張。希望能幫助製造業者,釐清未來的發展策略;不管是要競爭或要加入中國製造2025的行列,先知道其發展重點,將會幫助製造業了解在那些點可以創造優勢,或是要以什麼樣的定位來加入其價值鏈。

二、中國2025的重點

  最近中國大陸匯集了一批學者專家,正式對「中國製造2025」形成了一本類似發展指導手冊的書。在這本書中,較之過去的概括性論述,其提出了幾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且明確的指出了主要的幾條發展路徑。就這本書的論述,和最近的產業發展觀察,提出以下論述供企業參考:

  1.中國將由「生產硬體的智慧化」走向「工業智慧網路建構」

  這本書中將目前全球的4.0之推動模式分為兩大類,一個是以德國西門子等設備生產公司為首的「智慧生產啟動派」,這個類型的推動邏輯,是從生產機械的智慧化做起,讓機械變得聰明,能偵錯、判斷並且與其他機械溝通,而後擴大這些機械的連結,形成智慧工廠,最終再建構智慧網絡,把生產相關的單位連結起來。另一類,則是以美國微軟、google等軟體公司為首的「智慧網路啟動派」,期推動邏輯是,先建構好一個完善、自由度、兼容度高的智慧網絡,希望所有的生產者,甚至顧客都可以連上這個網,進而達到智慧生產的理想模式。這兩個模式的邏輯雖然不同,但其目標都一樣,「建構一個智慧生產網絡」,差別只在於先發展構成單元能還是連結結構。

  在發展方向上,中國選擇了與德國相同的走向;瞭解這一點,是為了讓企業知道其發展可能呈現的順序,進而規劃自身的合作或競爭策略。對中國來說,這樣的選擇比較符合其當下的既有條件,中國的製造業根底還是優於其網路發展能力,雖然電子商務在中國相當興盛,但在製造業的網路連結上,其實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在此趨勢下,短期內在「生產技術與實體生產設備」上的提升,會是中國2025的政策資源分配方向。

  2.智能工廠與智慧系統整合

  對應上述兩個方向,本段所談的兩個發展目標,將是其第一階段實踐場域;中國是製造大國,要轉型也是建築在製造的基本能力已經發展健全之前提下,目前其製造業的生產水準相差甚大,所以智能工廠就是要將各種智慧化硬體設施聚集,作用於生產線上,再將各種不同的智慧化生產組合模組化,日後只要企業引進這一套模組,就可快速提升生產能力,這種作法讓一些生產力較為落後的企業,能快速地將其能力拉到足以與外界競爭的地步。智慧系統整合,則是為了完成「由智能工廠所組成的工業互聯網」所做的環境建構工作,其主要連結智慧資產設備、通訊基礎設施、數據分析模組與「人」,相當於把人的思考與反應神經,步見到整個生產體系。

  瞭解上述兩個目標,企業可以更進一步知道,未來所要提供的設備,具體功能為何。以智能工廠來說,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環境舒適與人性化等指標,都是未來智能工廠中構成元件的指標,要進入智能工廠的生產單元就要具備這些特性,或是能幫這這些特性達成。而在智慧系統整合面,企業可以思考其所要連結的各種元件,該用那些「介面」來連結;例如:怎樣將人的管理思維,與數據分析模組連結;偏向軟體的整合設計。

  3.主要發展領域

  新資訊技術、新材料、農業、電力、航天、生物醫藥與先進軌道交通之相關設備和機器人是官方已經公布的幾個主要產業與發展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新資訊技術」比較偏向呼應「智慧系統整合」,而其他的幾個領域多還是以硬體發展與生產導向為主。了解這些領域,是讓有意加入該價值鏈的企業主,趕快思考自身的產品或技術要怎樣與這些領域能掛勾,這些領域是中國政府未來將投注較多資源的地方,往這些領域發展會比其他生產領域有優勢。

  其中航天、電力與先進軌道涉及資本龐大,台灣的企業在短時間內可能比較難以打入,其他幾個領域,台灣目前還有一些優勢,可以優先考慮。上述這些產業,在中國的一代一路規劃中,都已經有劃定的重點區域,有興趣的企業可以先到這些地方考察,將比中國其他省分容易得到資源。

  如果是要從競爭角度來看待,「新資訊技術」這個領域台灣相對成熟,企業或可思考採用美國的4.0發展模式,從消費者與企業之智慧連結著手,藉此與大陸在這個領域的發展進行差異化,且提前卡位;根據中國之發展邏輯,其將先生產網路內的網路連結,但製造業最終也是要與大環境串聯,是故台灣企業先發展這一塊的技術,可以提前進行競爭布局。

三、企業可以有的位置

  根據上述分析,面對中國2025所描繪的未來,企業有以下幾個定位建議:

  1.價值鏈卡位者

  不管要競爭要合作,企業要趕快找到「定位」,中國2025或工業4.0,都宣告了「網狀」產業發展趨勢。這裡的定位不是指一般的市場定位,而是決定企業未來要加入哪個「智慧生產或服務網絡」,進而在軟硬體面發展與這個網絡中其他人的連結。如果是要加入中國行列,可以依據其公布的重點產業區,找尋適當網絡加入。如果是當競爭者,一代一路的第一站就是印度與東南亞,可以在這裡找尋網絡,尤其美國企業也開始在這個地區建構網絡,基於合作經驗的相近性,可以優先考慮美系網絡。

  2.新技術引導或競爭者

  就跟其人民貧富差距一樣,中國製造業的能力也相差甚遠,可說大部分的製造業,都還勾不上4.0的邊。尤其是「技術面」的克服,很多企業是等著技術來用,而不是發展新技術。是故,以完成2025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為目標,如果是站在合作角度,可以扮演技術引導者,針對落差較大的企業進行補強,使用成熟的技術與工具來讓這些企業跟上水平;如果是競爭角度,就是趕快在主要發展路徑;例如在發展智能工廠所需的相關技術中,用專利方式卡位,使其在新技術的應用上要多付出成本,藉以形成相對競爭優勢。

  3.產業連結創造者

  2025的理想要完成,需要靠諸多價值網絡的妥善連結,當下很多企業的業務是工廠內各種不同生產單位的資訊連結,未來會擴張到廠與廠,甚至價值鏈合作夥伴間的連結,在初期,這是很重要的業務角色定位;但在未來,需要的還不只是這種連結服務提供者。未來的連結的不只是資訊網路面,還有各種使用者之應用面。要走出工廠,需要的不只是網路,還要對網內各組成成員(包含消費者)的需求了解,要完成這點,就需要對生態系中的文化元素、企業供給、消費需求都能收集行為資料,進而應用價值鍊中各單位的產出,完善整個價值網絡;例如: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就串聯翻譯資料庫、VR技術提供者、特色商店、媒體公司、交通單位與海外媒體,提供日本境內企業顧客導引服務,其自身從出版品印製者,轉換成資訊有價值應用的串聯者。這個角色定位的能力,將在於對價值網中各方需求與產出的了解深度,當下的中國,就是一個擁有很多資源,等待被應用的市場,未來這樣的連結者將有很大發揮空間。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